索 引 號 | 來源 | 大通縣政府 | 發布時間 | 2020-03-24 | |||
發文號 | 主題分類 | 政府文件 | 成文日期 |
大政〔2019〕421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政府各相關部門:
《大通縣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方案》已經縣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25日
大通縣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方案
為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推動綠色發展決策部署,積極推動綠色發展,算綠色賬,走綠色路,打綠色牌,持續推進城鄉增綠、林業增效、林農增收,建設生態文明,增進民生福祉,根據《西寧市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方案》(寧辦發〔2019〕73號)要求,選定大通縣朔北鄉10個村為試點區域,開展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現結合實際,制定大通縣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圍繞推動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部署,積極開展大通縣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全面提高村民主人翁意識,提升群眾參與公益林建設與保護積極性,補齊林業行業管理村級組織缺失的短板,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循環互動、共同發展,為爭當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排頭兵和建設新時代幸福大通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加強黨的領導,調動各方參與原則。堅持和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發揮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導作用,完善政策制度,拓寬補償渠道,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與保護。
(二)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統籌協調推進原則。將提高森林質量、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國土綠化首要目標,將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與完善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政策有效銜接,與促進低收入農戶就業增收有機結合,完善生態保護管理體系,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堅持區域統籌兼顧,分類分檔補償原則。堅持區域統籌兼顧、合理布局、協調發展,妥善處理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各方關系,依據林分類型、質量,分類分檔進行補償。結合區域地理條件和區位優勢、管護質量等綜合評價、精準補償,提高林地經營單位優化林分質量和結構的積極性。
(四)堅持因地因村施策,增加群眾收入原則。根據各村集體生態公益林、退耕還林等資源狀況,堅持因地因村施策,確定合理補償標準。同時,充分尊重群眾意見建議,提高群眾參與公益林建設保護的積極性,利用公益林資源發展民生林業成為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積極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增加群眾收入,推動脫貧攻堅鞏固工作。
(五)堅持改革試點先行,逐步全面開展原則。加快朔北鄉窎溝流域10個村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在積累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研究全縣公益林分類分檔補償制度建設。同時,將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評價結果與黨政領導生態環保責任審計掛鉤,從行政考核、生態效益補償兩個方面促進公益林建設與管理,健全完善全縣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
三、總體目標
從2019年至2020年,利用兩年時間開展試點工作,提升群眾愛綠植綠護綠意識,使試點區有林地每公頃蓄積量比同等條件下其它地方增加3%,灌木林地蓋度比同等條件下其它地方增加1.5%,未成林地保存率比同等條件下其它地方提高3%,促進林地林木生長量持續增長,森林質量持續提高,助力農民增收,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
四、組織機構及任務分工
(一)組織機構
為扎實推進大通縣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決定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其人員組成如下:
組 長:魏成玉 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副組長:楊秀玲 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成 員:張寶貴 縣財政局局長
李長福 縣委綠色發展辦公室主任
李智呈 縣廣播電視局局長
嚴壽春 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
黃玉珍 朔北藏族鄉黨委書記
蘭國棟 縣自然資源局局長
陳 輝 縣審計局局長
剛占保 朔北藏族鄉鄉長
高海錄 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
卓 瑪 朔北藏族鄉紀委書記
張 偉 朔北藏族鄉副鄉長
權世君 朔北藏族鄉林業站站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林業和草原局,嚴壽春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指導、檢查、監督試點工作及資金落實監督管理等工作。
(二)試點內容及任務分工
1.試點內容。將大通縣朔北藏族鄉窎溝片區菜子口、鄭家溝、白崖、東至溝、拉浪臺、舊拉浪、麻家莊、八寺崖、花科莊、邊麻溝10個行政村林地,按有林地蓄積量、灌木林地蓋度、未成林造林地林木保存率三類六檔,共計20979.3畝進行差別化經濟補償,提高林分質量。其中,有林地2406.4畝(Ⅰ檔按每畝每年25元補償、Ⅱ檔按每畝每年20元補償)、灌木林地14404.6畝(Ⅰ檔按每畝每年15元補償、Ⅱ檔按每畝每年10元補償)、未成林地4168.3畝(Ⅰ檔按每畝每年20元補償、Ⅱ檔按每畝每年15元補償)。
2.任務分工。
(1)任務落實。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落實窎溝片區10個村的試點任務,建立健全和完善村辦林場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村辦林場的運行,做到依法行政,服務群眾,為生態公益林分類分檔試點工作提供優質服務與保障,定期研究試點工作,解決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責任單位: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
配合單位:縣林業和草原局
(2)項目落實。縣林業和草原局負責公益林分類分檔經營和規劃、技術指導、科技推廣、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護林隊伍管理、成效檢測工作。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負責村辦林場的監督和管理工作,強化資金審核管理流程,制定好風險防控措施,緊盯項目資金合理使用,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把公益林分類分檔試點工作納入當年村目標考核任務。試點村村委會按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要求實施好試點工作。
責任單位: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
配合單位:縣財政局、縣林業和草原局
(3)加強宣傳。通過廣播、電視、微信平臺等新聞媒體,向社會宣傳推進公益林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大力宣傳推進公益林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中好的經驗和典型事跡。
責任單位:縣林業和草原局
配合單位:縣廣電局、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
(4)表彰獎勵。根據《西寧市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方案》,建立公益林分類分檔考核表彰機制,由縣財政局將公益林分類分檔試點工作配套資金納入財政預算,通過以獎代補方式配套資金12萬元,表彰1—2個改革試點中成績突出的村辦林場及先進個人。
責任單位:縣財政局
配合單位: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縣林業和草原局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啟動階段(2019年5-6月)。學習、宣傳、貫徹《西寧市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方案》精神。編制試點工作方案(資金使用方案)、成效監測方案。
(二)組織實施階段(2019年7-11月)。穩步推進試點項目,并實施監督管理、檢查安排、成效監測。
(三)年度總結階段(2019年12月)。縣政府對各成員單位承擔的改革工作成效進行考核;對公益林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情況進行測評,提煉改革亮點,推廣先進經驗,為下一年度完善公益林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做好準備。
(四)鞏固成效階段。2020年,進一步改進完善2019年試點工作中的不足,查漏補缺,推廣好的經驗和典型事跡,確保試點工作取得實效。
六、資金落實
朔北藏族鄉窎溝片區2019年公益林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補償面積20979.3畝(其中,有林地2406.4畝、灌木林地14404.6畝、未成林造林地4168.3畝)。根據試點工作需要,申請市級財政綠色發展專項資金58.84萬元(其中,集體和個人林地生態效益補償費56.84萬元、成效監測費2萬元)。集體和個人林地生態效益補償分兩年補助,試點期每年28.42萬元。試點區域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有林地2406.4+灌木林地14404.6=16811,每畝14.75元,共計247962.25元)不受此試點工作影響,仍按原計劃發放。同時,由縣級財政配套資金12萬元,用于表彰改革試點中成績突出的村辦林場及先進個人。
七、保障機制
(一)目標責任。縣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對試點工作總負責,將任務細分到各相關單位及部門,明確細化各責任單位部門的任務、資金使用、廉政建設、監督檢查等內容。
(二)資金保障。縣財政局做好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資金預算。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對資金進行管理,實行專款專用、專賬管理,保證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資金30%直補農戶(村民個人經濟補償資金兌現實行一戶一卡“直通車”制度),70%統籌使用于村辦林場發展森林旅游景觀提升、森林撫育等項目。補償資金兌現方面,年初由村辦林場向鄉政府上報本年度補償資金使用方案,方案經審批后實施,年初撥付50%的啟動資金,年底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檢查驗收合格后撥付剩余資金。
(三)檔案管理。檔案工作嚴格按照《青海省林業廳關于印發<青海省公益林檔案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青林資〔2016〕644號)執行。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負責10個試點村的檔案管理工作,做好有關信息的匯總、上報、反饋。10個村辦林場按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完整規范建立各村檔案資料,尤其是技術資料的收集整理。
(四)監督管理。按照試點方案要求,對補償資金發放情況及村辦林場實施的惠農項目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由村辦林場負責,對護林員實行合同制管理,明確管護人責任、義務及相應報酬。建立公益林資金督查機制,由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負責梳理廉政風險點,制定風險防控措施。縣林業和草原局、朔北藏族鄉人民政府共同對試點工作中的任務、資金、落實情況開展不定期專項督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八、成效監測
(一)監測內容
為檢驗分類分檔補償試點效果,由縣林業和草原局做好實施成效的監測方案編制與評估工作,監測主要內容為試點區林分生長情況、林分健康狀況,并將成效監測與評估結果上報縣人民政府。
(二)監測方法
1.樣地設置。根據實施方案,按照不同林地類型和不同檔次,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小班。在所選的小班內設置1個20米×20米(400平方米)的固定樣地,在相同林地類型和相同檔次試點區外其它地方林地設置對照樣地,對照樣地內設置1個同樣大小的固定樣地。
2.樣地調查。
(1)調查時間:每年9-10月份。
(2)調查因子:
喬木林地:小班公頃蓄積(采用角規實測法)。
灌木林地:小班覆蓋度(對角線實測)。
未成林地:小班林木保存率(樣方實測)
林分健康狀況:林木分化程度,病蟲鼠(兔)害種類、危害程度,火災隱患程度。
3.調查方法。按照青海省林業廳頒布的森林撫育(采伐)作業設計調查技術規程執行。
(三)成效評估報告
每年11月底,由大通縣林業和草原局完成調查并出具檢測成效評估報告。
附件:
1.大通縣窎溝片區集體公益林分類分檔面積統計表
2.大通縣窎溝片區集體公益林分類分檔補助資金分配表
3.大通縣窎溝片區集體公益林經濟補助資金年度分配表
4.大通縣窎溝片區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地塊分布圖
5.大通縣森林生態效益分類分檔補償改革試點工作任務表